close

《我们中国的梦》里共有近百篇诗性寓言体故事,是默默三十多前、二十岁左右写下的。这些惊人的故事尽管写的很早,却一直尘封着。当时他一篇篇地写着,既不热衷被传阅,更不着意去发表,总怕这些文字被错误理解而遭到打击似的。事实上,他是把它们当着像记日记一样地日复一日地记载着他心灵生活。他秘而不宣它们,也许还因担心其文体别出心裁、见所未见而不敢轻易示人,但他却讳莫如深地宣称,它们是非凡和神秘的,有许多是他所谓通灵之作!偶尔他也拿出几篇试着看看文友们的反应,虽决非人人看得明白,却一致认为很独特,很个性化。

那时诗歌是他切身体会和情感的直接表达形式;是他在纷乱、困扰的现实中诉诸情感的直接反映。如他的《在中国长大》系列长诗前期中的《我们的自白》,《明年秋天的故事》和《迷乱》等都是出自这个时期,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期。它们是自白式的,直抒胸臆的。而要表达那些已内化于他的情感的精神性的事物,诗歌这种体裁,或者更准确地说,他当时所采用的诗歌语言上的策略及其风格,是不宜用来表达高度内省化的叙述新要求的。于是他采用了具有寓言性质又富于诗性的语言,来讲述他内心幻想性的故事。《撒阁》是其中典型的一篇文字,本文尝试对它作一些述评及意义的阐发,希望窥一斑,能传达他所创作的诗性寓言全豹的讯息。

在这篇近千字的作品里展开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根据作品极其扼要的呈示,我们了解到:“撒阁”是一座“供人随心所欲”的楼阁,走进去的人都会“淡忘苦难的人生”。“撒阁”的主人是一位锡匠的养女,为了建造这样一座撒阁,她先是不择手段地赢得了当朝皇帝的宠幸,达到目的后又挖空心思地置皇帝于死。她的理想不限于建造一座撒阁,更“盼望人间有一座撒阁”。于是她隐瞒真实身份,无微不至地服侍一位建造撒阁时坏了腿的民工,甚至想下嫁给民工,并且让他成为撒阁的第一位居住者。然而民工腿好后,却投奔了农民起义军。成为首领后率领起义军前来攻打,烧毁了皇宫。当朝的皇太后、曾经的锡匠养女,也在大火中死于非命。作品藉此提示道:锡匠养女在“撒阁”上所寄托的梦想算是彻底的破灭了,连如此善待的民工都不接受她的“撒阁”,她弥留之际的悲痛,恰好成为了其宿命的辛辣嘲讽。

民工得知被他的一把火烧死的当朝皇太后,正是那个在撒阁里帮他养好伤的女人。于是在他登基皇位多年后,一样在撒阁,他把公主、自己的亲生女儿错乱地给奸污了。公主最后腆着大肚子淹死在宫中的荷花池里,而他当晚也从巍峨的撒阁上跳下摔死。这不啻是为了说明,撒阁早已成为了他精神上的痛苦之源,由此而招致了他与撒阁主人的同样命运——为撒阁所毁灭。至此,“撒阁”已一反原意,成了灾难和祸根的同义语。

这个故事短小而语带稚气,却荡人心魄,究竟想寓意怎样的思想呢?

首先,我们不难理解,“撒阁”得以建造,终究依靠的是统治制度的权力本身,借助其权力建立的世外桃源,不可能根绝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撒阁”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的诞生,是比“蓬莱仙阁”更为虚无缥缈的幻相,是一种极致的虚妄,乃至是一个如影随形无法摆脱的梦魇和恶毒诅咒。如果把“撒阁”比喻为乌托邦,那么人类社会世世代代都在以各种明目、各种主义不断地制造着它们,甚至于全世界所有的宗教都仿佛是为了源远流长地引领这一切而存在似的。难道《撒阁》是想触碰这个巨大的困惑和谜团吗?!正像古希腊的斯芬克斯之谜从未得到一劳永逸的真正解答一样,它们将共同成为人类的永恒拷问。

同时这个寓言性的故事,似乎还可以作如下联想:锡匠养女的理想仿佛代表了某种对社会改良的向往和信念,而民工的起义则代表了暴力革命所追求的彻底解放和自由,以及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前者不触动社会根基,在作出某种缓解社会矛盾和痛苦的轻微改变下使现状维持不变。正象新老自由主义所描述的,压迫制度在市场作用下,终究会实现共同富裕和幸福:作恶是为了行善!追本溯源,当年的老黑格尔就有过这样的论调,他的徒子徒孙络绎不绝;而后者则总陷于改朝换代的所谓周期律:革命变质,城头变幻大王旗。对此,最近韩国电影《雪国列车》中的统治者维尔富告诉革命领袖一个惊天秘密,可以说是一次新的解构:“列车上(象征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每一场叛乱(革命),包括眼下看起来即将胜利的这一场,都是事先精密设计好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列车上的生态平衡——列车容纳不了太多的人口,所以必须在叛乱及其镇压中让一些人死去”。这一类谎言依然可以看成是黑格尔“凡存在即合理”理论的发霉翻版。

而《撒阁》意在表现,人类在精神上对于美好生活的不可遏止的向往和追求,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灾难性的遭遇,在心灵上造成了永恒冲突。但每一次冲突通过人心所播示的光芒,既是希望的光芒——它显示了对黑暗的征服的力量;也接着会成为惨淡的光芒,因为随之而来的现实依然充满了险恶与苦难。人类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去照亮理性历程的。如马克思所说,去创造完成“自由的王国”——人类新的联合体。“战胜乌托邦的仍然是乌托邦”。(蒂里希语)这一切就是人们情不自禁和不绝如缕的对人世和命运发出咏叹的奥秘所在。我们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到它的深切叹惋:以后“一年百花盛开,一年野兽出没。百花在遍地兽迹上开放,野兽踩着满地的落花出没。”这种悲壮、不屈不饶的景象,通过“撒阁”的意象,得到了心理形象的传达,显露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作品具有了呈现真理途径的能力,摆脱了受时间限制的世界出路,以一种从永恒方面的考虑和一种慨当以慷的情怀,从容地面对黑格尔所谓的“历史的诡计”。这在《撒阁》的结尾处得到了千回百转般的抒情:“人们啊,有一座撒阁在我们心中,沉浸在里面尽心尽欲吧,但请世世代代之后,也不要忘记这个苦难的故事”。

1987年原稿

2014年修订

 

附录:

撒阁/默默

除了蓬莱仙阁,还有一座撒阁。撒阁主要供人随心所欲,人人都可以在阁里撒谎、撒野、撒尿、撒娇。

撒阁的主人小时侯是一个弃女,由一个口吃的锡匠抚养。她长得平平常常。为了建造撒阁,她整容后博得了当朝皇帝的倾心。皇帝尽管欢心于她,但不恩准造什么撒阁。皇帝眉毛很粗,他从没想过人民随心所欲。她只得天天逗引皇帝,使皇帝在床上爬来爬去追逐她,渴望和她交欢。终于在一个风雪交错的夜晚,皇帝暴脱而死。登上太后位子以后,她立刻下旨建造撒阁。那年她三十二岁,所以撒阁的主人是一个年轻的太后。撒阁竣工前一天,太后在淑房写了一首诗:

从前,我是一个穷女孩

生活在你们中间

整天整夜盼望有一座撒阁

现在,你们是我的人民

我更盼望人间有一座撒阁

请接受我的撒阁

请接受我的牺牲

诗被一个高小子乐师谱成曲后,流传全国,经常有一群饿坏的孩子淌着鼻涕唱得很响。

撒阁建造过程中,有一个民工下半身由于长期浸在水里拌泥浆,患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太后得知后,非常难过,请求十五岁的儿皇,恩准她嫁给那个民工,侍侯他一辈子。小皇帝虽然小但已经帝气十足。在一个忠臣的关怀下,那个民工住进撒阁,成了第一个居住者。

太后天天偷偷去撒阁料理,为他煎药端药喂药,满含深情满含热泪为他揉膝盖,天天揉到他不哼疼为止。问起太后时,太后就称自己是一个锡匠的女儿。

腿好后,民工投奔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后来当了领袖,挥舞千军万马攻到京城。皇帝被围困了八年八夜,皇帝还是决不投降。于是他下令火烧皇宫。烧到黄昏,皇宫烧成了废墟,焦尸横陈。他亲自带人收拾废墟时,发现一具洁白的尸体。他没想到曾经天天替他揉膝盖的竟是当朝至高无上的太后。

当了皇帝,登基以后,他每天抽空去撒阁,装作关节疼痛难忍,乱叫乱嗥。不幸的是皇后生了一个女儿,一年一年越长越象锡匠的女儿。一天,他的关节炎复发疼痛难忍,公主正好来撒阁探望父王,刚走进门,他就扑上去。事后他痛不欲生。公主腆着大肚子死在宫池里的荷花中间,当夜,他跳下巍峨的撒阁摔死。

以后撒阁周围,一年百花盛开,一年野兽出没。百花在遍地兽迹上盛开;野兽踩着满地的落花出没。人们啊,有一座撒阁在我们心中,沉浸在里面尽心尽欲吧,但请世世代代之后,也不要忘记这个苦难的故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郭吟
    全站熱搜

    自由寫作網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