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评论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从语意学的角度来说,要探讨诗歌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诗歌是一种不确定的物质情感。但又正因为如此,阐述诗歌就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当语言在诗人的手中变成情感的载体时,这种等待分离或等待变化的状况,就构成了诗歌在诗学层面上的行动过程。这一点,体现到逸风的诗歌中,就会因为其特别明确的节奏而展现出人性的深度。在一方面,是由于逸风的诗歌不仅包含了对分离状况的描述,也同时承接了对分离本质的贯穿。由此,才会让人深切地感受到,阅读逸风的诗歌这个行为本身,就已经成为了对诗歌的介入,也就是对人生的现实状态与文学的诗歌状况进行分离、逃逸和追踪的贴近与体悟。

须知,当代诗歌并不是一种封闭性的文本状态,而是时刻处于发展和流动的情感需求,因此,就会比现代诗歌更具有敞开的特征。而在分离之后,必然会呈现的就是诗人本身作为存在者的形象,以及他所要流露而出的直接情感。换句话说,诗歌回到了诗歌之外,成为大地和家园的窗口,并经由诗人清晰的口吻,以此来传达一个哀婉的影像:

文章標籤

自由寫作網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年,詹姆斯·马什导演的《万物理论》(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一片上映,这是一部关于宇宙学家霍金的传记片。事实上,近十多年以来,此类关于纳什、图灵等科学奇才的影片不断上映,为公众展示了科学家们特立独行的迷人形象。尽管对于此类影片,不同的观众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评价,但对于片中主人公,许多观众均认为,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天才”。当然,从一种相当宽泛的角度而言,说他们是天才并没有错。但从学术的角度看,这里关于“天才”的用法,似乎与其传统的用法并不一致。如此一来,则我们就有必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对“天才”一词进行必要地考察。限于作者本人的阅读视野,本文拟选取康德、叔本华、魏宁格和维特根斯坦为对象,并对他们的天才观进行简要评述,以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天才?”这一问题。

文章標籤

自由寫作網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这不是本女人写的书,更好说,女人写不出这样的一本书。

什么样的书必须由女人写,什么,必须由男人写,应该是个不存在,也不一定值得花心思的议题。然而「日落呼兰」中,那般的硬与残,是出自女性作家手笔的事实,确实令人惊讶!是书中情节必须有的霸道、断残、粗鄙,让曹明霞得以练就「男人一身厚实肌肉而拥有爆发力」,并在履踏、挥手的同时,让大地摇摆、云层涌动?还是明霞的原本天性在这故事里得以延伸发展,如同那升了空的纸鸢在山外的高天遨游,不能回转?

文章標籤

自由寫作網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认识廖亦武,是在一场云端讨论的社群对话中,关于如何在斯德哥尔摩的国家音乐厅前,抗议瑞典学院的裸奔作品。刚开始他有点不屑我这学院式的「行为艺术」叭啦叭啦专业意见,想太多了,扭扭捏捏的当代艺术理论与他一言难尽的生命经验离的太远,很奇特的是,我突然领悟到自己长久以来的创作问题而立即放弃建议。我分析有史以来的裸奔从神经病、暴露狂、变态,到身体虐待式的抗议、绿色和平小组、暴动小猫等等操作方法与知识,并不会影响他的判断,他只想用他自己会的方式,不想用知识,他不要藉多余的不相干的艺术形式,或借助学理帮忙,用最单纯的赤身露体去拼个死活。我感受到他生命扩张的力量,使一切美学形式无效。

事隔一年,我开始大量阅读廖亦武的作品,有时热血奔腾、义愤填膺,有时很不舒服,那些血肉模糊的视觉场景,不曾和平的仇恨情绪、畜生般活着的受虐细节,没有道理的荒谬世界,让我感到黑暗恐怖,因为我习惯了诗意以及美学形式,安全而又舒服的文化享受。虽然如此,我还是继续再看下去,因为他的作品有意无意间透露出深刻的议论,用不断描述遭遇来追求真实,生活中的荒谬感与形上感相互穿插,形成一种特殊文体,使得这个世界越来越真实,我开始扩大阅读米沃什、保罗.策兰、赫塔.米勒、哈维尔等人的作品,获得关于这个世界新的知识,每次都像饱餐一顿般的大量吸收。

文章標籤

自由寫作網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久前,碰到一位翻译普拉斯的译者,说诗人前期作品大都一般,好的都在后期。这么看来,手头这本《爱丽儿》可说是普拉斯的集大成之作。诗人自杀后留下一本黑色活页夹,这集子便是根据手稿整理出版的。1982年,普拉斯自杀身亡十九年后,《爱丽儿》赢得了美国诗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诗歌奖。年轻的译者包慧怡,更是倾其在美国的七年光阴,精心打磨了这本集子里的四十首诗歌。

说点似乎是题外的话。诗歌是文学语言中最高级的艺术,一本好诗集,封面装帧也很重要。初拿到《爱丽儿》,扑面而来的感觉,总觉得女性纤细的味道浓了些,秀气有余,锐度不够,好像为了迁就一般的小文青,让人有点若有所失。当然细看,还是比较精致,不俗。当我撩开护封,白色精装的壳面在我眼前一亮,一下子便悟到了设计师的用意。壳面简洁大方,白底封面就一行“爱丽儿”的手写体英文,封底则是一行英文的“西尔维娅·普拉斯”,一种简洁的美,白色的沉静意味深长,空白抑或无穷的可能性。再回到护封,便可理解了,普拉斯毕竟是女人,拥有所有女性柔美的一面,从护封到精装壳面,预示了一个柔弱的女子被命运一击,归于凤凰涅槃的历程,而这中间绽开的诗意,则见于集子中的诗句。封面就是这样,用视觉语言演绎了作品。

文章標籤

自由寫作網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经有一位外国友人这么问:「在电视上的那些中国官员怎么全是黑发?」这话和「『土豆也叫马铃薯』里全是爱情故事」的说法一样,虽不完全正确,却有特定的根据,而「印象」便是这根据的所来处。「中国官员全是黑发」的印象,来自「中国官员」或「许多中国人」喜欢染发的风气,也可能来自「不愿显老」的社会共识。而「土豆也叫马铃薯」给人「全是爱情故事」的印象,难道也来自风气与共识?

这书共有十六篇短篇小说,爱情,便占了三分之二。值得一提的是,若依作者曹明霞的书写,与其把读者所能撷取的元素定位为「爱情」,倒不如以「性之于中国男女」来了解更恰当些。当然所要求的前提是,人人都能接受「爱情与性不能分离」的看法。

文章標籤

自由寫作網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们中国的梦》里共有近百篇诗性寓言体故事,是默默三十多前、二十岁左右写下的。这些惊人的故事尽管写的很早,却一直尘封着。当时他一篇篇地写着,既不热衷被传阅,更不着意去发表,总怕这些文字被错误理解而遭到打击似的。事实上,他是把它们当着像记日记一样地日复一日地记载着他心灵生活。他秘而不宣它们,也许还因担心其文体别出心裁、见所未见而不敢轻易示人,但他却讳莫如深地宣称,它们是非凡和神秘的,有许多是他所谓通灵之作!偶尔他也拿出几篇试着看看文友们的反应,虽决非人人看得明白,却一致认为很独特,很个性化。

那时诗歌是他切身体会和情感的直接表达形式;是他在纷乱、困扰的现实中诉诸情感的直接反映。如他的《在中国长大》系列长诗前期中的《我们的自白》,《明年秋天的故事》和《迷乱》等都是出自这个时期,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期。它们是自白式的,直抒胸臆的。而要表达那些已内化于他的情感的精神性的事物,诗歌这种体裁,或者更准确地说,他当时所采用的诗歌语言上的策略及其风格,是不宜用来表达高度内省化的叙述新要求的。于是他采用了具有寓言性质又富于诗性的语言,来讲述他内心幻想性的故事。《撒阁》是其中典型的一篇文字,本文尝试对它作一些述评及意义的阐发,希望窥一斑,能传达他所创作的诗性寓言全豹的讯息。

文章標籤

自由寫作網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惊闻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著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ömer)于日前去世,特整理下稿以表追思。

在翻译中,对于同一单词,尤其是多义词,不同译者基于自己的解读和表达习惯,往往会选择各自不同的词义和译文用词,因此也不时引起争议:

文章標籤

自由寫作網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价值澄清” (value clarification),是产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价值教育、道德教育的方法,70年代以后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程。21世纪初,价值澄清被引入中国大陆,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有过少量的尝试性应用。

 

文章標籤

自由寫作網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是关于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笔者曾经撰文评论我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批评了其中的历史主义思想。之后有读者提到了阿西莫夫的作品其实也有历史主义倾向。因此笔者撰写本文,对阿西莫夫的作品做些评论。

心理史学是阿西莫夫在其代表作《基地》系列中提出的一种假想的科学。阿西莫夫借鉴了热力学的理论:在多粒子系统中,单个粒子的运动无法描述,但是大量粒子的运动是可以很精确的描述的。阿西莫夫将这个概念应用到银河帝国上,其人口以百兆计,达到了统计学的数量级。预测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未来是没有可能的,但是对于如此数量级的人类社会动向就完全可以通过统计科学的计算而预知到,可知道未来的各国经济、国界、兵力、人口数、事件、科技、资源、人的思考。在小说中,该学科由小说人物哈里•谢顿创立。(来自维基百科。)谢顿还据此创立了“谢顿计划”,拯救在银河帝国崩溃之后陷入黑暗时代的银河系……

文章標籤

自由寫作網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什么是流亡作家?

当人们称呼您为流亡作家的时候,你对这种称呼感到习惯吗?人们对流亡的理解很不同,有些人认为精神的流亡也算流亡,您怎么认为?也有人认为,流亡作家作为“冷战”时期的产物,随着苏联的解体也就不存在了。你怎样看待这种历史现象?您怎样描述“中国流亡作家”这一现象?

文章標籤

自由寫作網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